首頁 > 最新訊息 > 新聞公告
新聞公告
活動訊息
產品新訊
 
 
 
新聞公告
 
台灣生技產業趨勢策略論壇 疫後新戰略
2021-12-30

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(30)日表示,衛福部的角色將從生技產業的「管制部」變身為「促進部」。為了推動台灣在再生醫療、精準醫療與數位醫療的產業發展,政府今年將對外公告「再生醫療三法」,加速開放細胞治療上市許可措施;同時也正積極匯集32個人體生物資料庫。

經濟日報昨日舉辦生技論壇,主題為「生技產業論壇:生醫產業疫後新戰略」,此次協辦單位包括中華開發資本、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、鑽石生技、台康生技。

石崇良代表衛福部在致詞中表示,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改變相當大,包括美中貿易戰、全球供應鏈重組,在生技及遠距醫療發展方面,都見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與進展,也讓台灣在這波疫情當中找到利基。

石崇良指出,政府在疫情這段時間也為生技產業奠定兩項基礎。首先是大數據的應用,大數據庫建立及法規建置是目前最重要兩件要務,在大數據庫建立方面,隨著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趨勢發展,基因資料蒐集及應用非常關鍵,2018年起由國衛院推動的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,目前已匯集了32個生物資料庫、其內容未來可提供生技業及研究者進行學術研究或新產品開發,對再生醫療與數位醫療提供基礎。

另一項重點是再生醫療,「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」今年底前將根據行政院版本通過上路,新條例將再生醫療、精準醫療與數位醫療納入獎勵項目。

為配合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上路,衛福部檢視相關法規,首先是2018年9月特管法上路後,開放自體細胞治療可提供病患治療,至今已有80多家醫院、100多項細胞治療計劃正在進行。

石崇良表示,政府今年將對外公告「再生醫療三法」,包括《再生醫療發展法》、《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》及《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》,《再生醫療發展法》將在上位促進產業發展,包括租稅優免、人才培育及國家細胞庫建立;在《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》部分,將提出加速細胞治療上市許可措施;在《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》會納入細胞庫管理、製程以及培育的保障。

數位醫療部分,主要是遠距醫療推動,現在偏鄉之外,包括急性出院後追蹤,長期照護、居家醫療及國際醫療都能使用。去年12月健保首度將遠距醫療納入給付,今年會再開放虛擬健保卡。此外,12月初會再修正發布「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與管理辦法」,完成電子病歷最後一哩路。

 

中研院前院長、生策會會長翁啟惠(30)日表示,新冠疫情帶來超過500萬種變種病毒,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突變,所幸大部分突變率低、並不重要。他指出,全球目前約有50%人口至少打一劑疫苗,但非洲等低收入國不到5%人口打一劑疫苗,不平均的狀況可能造成疫情被突破,不可不慎。

翁啟惠昨日以「生醫產業發展與趨勢」為題進行專題演講;他指出,生醫產業發展趨勢已從疾病治療進步到個人化精準醫療,涵蓋治療、早期檢測、預防和保健,翁啟惠認為,ICT(資通訊科技)產業是翻轉醫療與健康科技及產業的關鍵。

翁啟惠表示,自從人類發現病毒傳播以來,病毒幾乎沒有被滅絕過,唯一被滅絕的天花也是花了近200年才消失,大家要有長期與病毒共存的心理準備。目前新冠疫情有五個變種最被關注,包括Alpha、Beta、Gamma、Delta及最近爆發的Omicron變異株。

翁啟惠表示,目前對抗病毒最主要工具就是疫苗,世界衛生組織(WHO)已認可至少六種疫苗,全球仍有約300多種新疫苗在研究,1,000個左右的抗病毒小分子藥物在研發,預計最近有二至三個口服新藥會核准。疫苗雖然無法完全抵擋傳播,但可以預防重症的發生,如何研發廣效疫苗因應變種病毒是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。

翁啟惠指出,自從生物科技興起以來,許多重大突破都源自於學術界研究,到了2000年人類基因的定序後,對社會及經濟帶來更深遠影響。從1988年開始,投入全人類基因定序的資金約38億美元,到2000年完成人類基因定序,十年後回顧此一投資的影響,發現創造了8,000億美元的經濟活動,並帶來2,450億美元的個人所得,創造年31萬個就業機會。

自2000年之後至今,基因定序技術成本降至1,000美元,帶動基礎研究及生物資訊發展,精密技術及基因檢測的建立,促成個人化精準醫療及預防醫學產生,並應用到食品安全、生質能發展,甚至汙染及環境變遷的問題。

翁啟惠指出,解析生醫產業趨勢已從疾病治療到個人化精準醫療,涵蓋治療、早期檢測、預防和保健的精準健康,這個趨勢加上人口老化,醫療支出持續上升,已超過經濟成長速度,從2018年的10.6兆美元至2030年的15兆美元,其中早期診斷、預防保健也將從1兆美元提升至4兆美元。

他表示,精準健康產業需要醫療與高科技結合以增加效率和精準度,如AI、IoT、5G、8K、雲端、遠距、視訊。

 

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(30)日表示,台灣資通訊產業在醫療領域已扮演重要角色,我國的顯示器產業已占全球市場三成以上,醫療顯示器更占全球市場五成。面對新冠疫情流感化趨勢,如何透過新科技降低死亡率是重要任務,檢驗科技也以縮短時間為近期發展方向。

經濟日報舉辦生技論壇,楊泮池以「元宇宙世代台灣生醫產業的新機會」為題進行專題演講。楊泮池指出,元宇宙在醫療產業應用,包括AR(擴增實境)可應用在手術3D影像處理及輔助手術導航,VR(虛擬實境)可應用在手術訓練及沈浸式VR療法,XR(延展實境)可用在遠距醫學手術、虛擬健身房及創造性醫療解決方案。

楊泮池觀察,新冠疫情造成全球製藥業大洗牌,莫德納(Moderna)市值已高過葛蘭素史克(GSK)藥廠,新冠口服藥的問世也可能讓藥物治療出現重大變化。台灣在藥物開發上仍待加強,反觀在新興檢驗科技,隨著各國入境把關而更顯重要。

楊泮池指出,針對大規模篩檢,台灣的PCR核酸檢測自動化非常進步,應該有辦法讓PCR檢測時間從90分鐘縮短到30分鐘以內,並且在短時間內篩檢上百或上千個樣本,這是台灣必須發展的道路,已見到台達電、富佳生技、瑞磁生技等公司展現成果。

楊泮池認為,疫情加速數位醫療轉型,為了降低感染風險,遠距醫療、穿戴式及非穿戴式裝置更形重要,透過遠距患者監測和虛擬評估,AI可以判斷哪些患者需要密切照顧,最終可達到降低死亡率的目標。他舉例說明,2021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認定的突破性醫材新科技已有九項,多數和AI技術有關聯性。

在醫療顯示器方面,我國醫療顯示器雖然市占比重達五成,後續可再結合大數據及8K影像技術,作為生醫大數據取得、了解、分析和活用的最重要工具,在精準健康領域找到更大的應用。

楊泮池也提到,新科技發展可能面臨法規上的新挑戰,例如開放健保與醫療資料庫可能引發個資保護疑慮,研發創新醫材也需要符合醫材管理辦法和查驗登記法規。為了因應生醫產業新科技、新商業模式快速發展,應加速創新實驗場域與推行監理沙盒,結合彈性法規,導入場域應用與驗證開發,才有機會發展品牌。及對海外整廠輸出。

他建議,透過健保與醫院評鑑機制,鼓勵醫學中心設置特色場域,場域內可實施必要的商業模式,例如健保給付等,以加速真實世界數據與實證累積,並整合成典範模式對外輸出。

資料來源:經濟日報 記者謝柏宏
   
西海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3 © Seehigh Biotech Co., Ltd.
Address: 10F.-2, No. 46, Sec. 2, Minquan E. Rd., Zhongshan Dist., Taipei City 10469 , Taiwan (R.O.C.) Tel: +886-2-25621357   Fax: +886-2-25413065    E-mail: ambrosia@seehigh.com.tw